攀岩新星闪耀国际赛场 中国选手突破极限创历史
在刚刚落幕的2023年国际攀岩联合会(IFSC)世界杯系列赛中,中国攀岩队迎来了历史性突破,年仅19岁的中国小将林锐在男子难度赛项目中力压群雄,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得金牌,成为首位在该项目中站上最高领奖台的中国选手,女子组比赛中,23岁的张雨菲也在速度赛项目中刷新个人最好成绩,摘得银牌,中国攀岩队的出色表现,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攀岩运动的飞速发展,也为即将到来的巴黎奥运会注入了强心剂。
林锐:从山野少年到世界冠军
林锐的夺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出生于贵州山区的他意昂体育下载,从小便与岩石结缘,家乡的喀斯特地貌为他提供了天然的攀岩场地,而家庭的贫困则让他早早学会了坚韧。“小时候没有专业的训练设备,我就跟着村里的长辈爬野山,后来被省队教练发现,才真正开始系统训练。”林锐在赛后采访中回忆道。
本次世界杯分站赛的难度赛项目堪称“魔鬼赛道”,线路设计者特意增加了多个动态跳跃和极限平衡点,许多经验丰富的选手在预赛中便遗憾出局,林锐凭借出色的指力、核心稳定性以及对线路的精准解读,成为唯一一位在决赛中完成全部线路的选手,他的最后一攀更是意昂体育官网引发全场沸腾——在体力近乎耗尽的情况下,他依然以惊人的爆发力抓住终点岩点,用时仅比第二名快了1.3秒。
“这块金牌属于整个团队。”林锐赛后哽咽道,“教练组花了三个月研究对手的录像,陪我们一次次模拟比赛场景,没有他们,我不可能站在这里。”
张雨菲:速度赛场的“闪电女侠”
与林锐的“技术流”风格不同,张雨菲的强项在于速度赛,该项目要求选手在15米高的标准化赛道上以最快时间完成攀登,胜负往往在毫秒之间,张雨菲此前的最好成绩是7.45秒,而本次比赛中,她将这一数字刷新至7.38秒,距离世界纪录仅差0.12秒。
“速度赛不仅是体能的比拼,更是心理的较量。”张雨菲坦言,在半决赛中,她遭遇了老对手、波兰名将安娜·卡沃斯卡,两人此前四次交手,张雨菲均以微弱劣势落败,这一次,她在起攀阶段稍显落后,却在最后5米突然加速,以0.01秒的优势逆转晋级。“听到终场铃响时,我差点哭出来。”她笑着说道。
尽管在决赛中惜败于印尼选手蒂娜·阿玛利亚,张雨菲的表现依然赢得了国际攀岩界的赞誉,IFSC官网评论称:“张雨菲的爆发力与节奏感已跻身世界顶级行列,她的未来不可限量。”
中国攀岩:从边缘项目到奥运希望
攀岩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谓“逆袭”,2016年,国际奥委会宣布攀岩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时,国内注册运动员不足百人,随着“跨界选材”政策的推进和青少年培训体系的完善,中国攀岩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勇峰表示:“我们通过‘北冰南展西扩东进’战略,在贵州、广西、浙江等地建立了多个训练基地,同时引入法国、日本的外教团队,现在全国有超过200家攀岩俱乐部,青少年参与人数年均增长30%。”
这一成果在本届世界杯上得到充分体现,除林锐和张雨菲外,中国队在团体接力赛中同样表现抢眼,男女混合队首次闯入前六名,更令人惊喜的是,14岁的少年组选手陈昊在青年赛中夺得铜牌,展现出中国攀岩梯队的厚度。
挑战与机遇并存
尽管成绩喜人,中国攀岩仍面临诸多挑战,首先是项目设置的调整——巴黎奥运会将速度赛单独设项,而难度赛与抱石赛合并为“全能赛”,这对擅长单项的中国选手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“我们需要在保持速度优势的同时,弥补抱石技术上的短板。”国家队主教练赵雷指出。
攀岩运动的普及度仍有待提高,与篮球、乒乓球等传统项目相比,攀岩的场地要求高、装备成本贵,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参与,对此,中国登山协会已启动“岩壁进校园”计划,预计到2025年在全国500所中小学建设简易攀岩设施。
展望巴黎:目标站上领奖台
随着巴黎奥运会临近,中国攀岩队的目标愈发清晰。“男子速度赛和女子全能赛是我们的重点冲金项目。”王勇峰透露,林锐已开始针对性强化抱石训练,而张雨菲则与心理学专家合作,以应对大赛压力。
国际攀岩联合会主席马尔科·斯科拉里斯评价道:“中国队的进步令人印象深刻,他们用科学训练和拼搏精神证明,攀岩不再是欧美选手的‘专利’。”
对于中国观众而言,攀岩这项兼具力量与美感的运动正逐渐走入主流视野,正如林锐所说:“每一块岩石都有无数种攀登方式,就像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我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攀岩的乐趣。”
夕阳下,新一代中国攀岩人正以指尖之力,在世界岩壁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,他们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